News Center
研究所动态

光明日报《教育家》线上校长论坛 摆脱艺术教育桎梏,切实以美育人

编辑:院办公室   浏览次数: 816

光明日报教育家线上校长论坛

摆脱艺术教育桎梏,切实以美育人

 
      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是培养审美反思能力与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完善、生命和谐的重要手段,其着眼于实现人的精神自由和生命美好。然而,在教育过程中,美育很大程度上被等同于艺术教育,艺术技能的提高掩盖了审美精神培养的需要,遮蔽了美育本应承载的价值内蕴。
 
      当前,相关文件相继出台,美育愈发受到关注,学校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切实利用好人文、自然环境,整合美育教育资源,避免美育囿于艺术教育范畴,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外在形式的同时,感受美的内核,洞觉美的由来,形成美的自觉?本次论坛邀请教育专家、一线教育工作者就美育的深入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论坛主持人: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美育研究中心科研员 万璐璐
 

 
议题一:当前美育的误区
 
广州市黄埔区青少年宫党支部书记、主任、
广东省美育教育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成员 郑小红
 

 
       近年来,“五育并举,立德树人”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美育成为教育热点问题,但当前美育仍然面临几大误区:
 
认知偏差: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
 
       谈到“美育”,很多人误将“美育”等同于美术、舞蹈、音乐等学科的艺术教育。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却明确指出“美育”并不仅是艺术教育,而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美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也就是说,“美”绝不是几个学科才有的特质,“美育”也不是部分教师才要涉足的范畴,而是超越具体学科之上的存在。如今许多学校都注重在艺术课堂上让“显性美”得以更好地发扬和彰显,却容易忽视其他科目的“隐性美”,它们就像珍珠被锁在紧闭的蚌壳中,无法透出“美”的光芒。
 
推行偏向:美育实施存在“三重三轻”。 
 
       一是重技术轻素养。不可否认,艺术教育确实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如今将其视为对美育的“桎梏”和掣肘,恰恰是由于艺术教育仅授以美之“术”,未授以美之“能”。在“美育”概念提出后,许多教师仍然沿用旧的教学方法,完成对知识技能的“双基”传授,而不愿花费精力在提高审美素养、陶冶高尚情操、雕琢温润心灵和激发创新活力这些时间成本高、成效缓慢的工作上。然而,“术”随着时间流逝很容易被淡忘,“能”却真正内化于心,让孩子受益终生,重“术”轻“能”实乃舍本逐末。
 
       二是重少数轻全体。有的学校为打造“美育品牌”,把美育教育的资源集中投放到少数几个重点项目和团队上,这种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导致美育实施情况良莠不齐。另外,学校在美育推行时还容易舍“众”求“精”,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少数尖子生的培养上,却忽视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培养。这些做法不利于对校内每一位学生审美素养的全方位培养,以及美育教育的真正推广和普及。
 
       三是重认知轻情志。许多学校的美育仅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和感受,即发现美的外在形式,却鲜少让学生以自己情感参与,更不用说从审美对象上汲取昂扬向上的力量和斗志。这样的美育教育浮于表面,远未到达以美育人,使其“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的层面。
 
评价偏颇:美育效果难以科学衡量。
 
       当前美育没有严谨的评价体系,仍然停留在考试、考级、比赛等传统的评价方式。教育部提出要把美育纳入中考,但如何对美育效果和水平进行评价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近年来,社会上刮起考级风,更多的家长和孩子被艺术类考试绑架,孩子并没有产生足够的兴趣,反而因考级等压力而身心俱疲。美育提倡审美观念、道德情操、民族情感、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培育,本身就指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美育进行客观评价仍需大量实践的积累和摸索。美育既难以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又难以分数进行量化呈现,目前仍缺乏科学公平的评价标准。当然,以中考倒逼美育课程评价标准的完善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与中考成绩挂钩也意味着对美育的评价已被纳入各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之中。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当前美育教育迎来新的春天,面向青少年的美育教育不只校内一个阵地,少年宫作为校外教育机构同样重任在肩。我们要发挥校外育人的独特优势,与中小学形成合力,引导孩子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博物馆、美术馆、剧场、音乐厅,走向工艺坊,走向名胜古迹,走向激发创造力和诗意心灵的现场,走向荟萃中华文化精华与人类文明成果的壮美天地,让美育浸润孩子的生命。
 
广州粤港澳经济文化促进会文化顾问、
广东省美育教育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成员 吴冠明
 
 
 
      “五育并举”是教育的根本宗旨,通过“教”与“育”实现人的核心素养的“全人教育”。
 
      现在和未来的孩子面临着全球化的竞争,人工智能和创造力的竞争。除了坚实的文化知识外,更要有良好的品格,健康的心智。具备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和抗压的能力,这些都可以在美育中获得。所以强调理性素质和感性素质同步发展,才能实现人的精神自由和生命美好,才能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合格公民和优秀人才。
 
      那么,是否学习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类课程就是美育呢?
 
      在我从事五十多年的艺术学习,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这些兴趣学习和实践活动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光学习其中的技能技巧。在认真传授技能的同时要体现“育”的内涵。要多与家长沟通,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有些家长急于求成的心理,只想追求孩子学习达到多少级,而老师为适应家长的心理而忽视了基础训练,硬追学生赶进度,应考级,学生感到厌倦,越学越无趣,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而半途而废……这样达不到美育的效果。
 
       美育的目的根本在于“育”,让学生有审美的眼光、情感、享受美的愉悦,培养美的心灵,培养审美人生继而创造美。
 
      实施美育,必须走一条校内、校外与家庭教育三结合的途径,缺一不可。
 
      众所周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家风、家庭环境等影响孩子终生,学校教育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理性素质的主阵地,而校外教育,是孩子兴趣学习、审美教育、各种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的主阵地。在培养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同时更注意个性化发展,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并起到不替代的作用。由于它的自愿性、多样性、灵活性、实践性,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学习各种技能,从中培养各种能力(创造、想像、抗压、坚毅、合作、审美)以达到以美育人,培养孩子感性素质,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议题二:如何更好地实施美育
 
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南山)实验一小校长 肖毅
 
 
 
       新时代,我们需要的人才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修养、健康的体魄、科学的素养、审美的情怀,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说,美育对时代新人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刚才几位校长也分享了当前美育的误区,可见,实施美育,绝不能等同于单科性的艺术教育。尽管艺术是主要的审美领域,但审美领域并不局限于艺术,它还包含心灵美、人格美、行为美、自然美、健康美、科学美、仁爱之心、高尚情操等等。所以说美育不只是教人知识,更是要教人认识生命之美,培养学生发现和赏析美的能力,培养他们在审美中塑造脱俗的精神气质,进而有能力创造新的生活。
 
       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南山)实验一小秉承“让每个孩子都出彩”的育人理念,依托独特优质的大学资源,扩充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式,让美育切实为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价值观的形成服务,我们进行了以下探索:
 
由内及外,美的思想在渗透。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尤其可以助力学生美好品德的塑造。新课标背景下,我们借助教育戏剧与班会活动融合,化故事为戏剧,赋学习过程以体验,赋学生以美好品格的塑造,最终赋出彩人生以最温暖的底色。这种与戏剧融合的方式与学生的生活有连接、有互动,能与学生产生道德情感共鸣,从而实现深层次的情感领域目标,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并使之不断内化。基于新课标的理念,我们联系学校实际情况,以个人、社会、国家,从小到大、从身边到世界的顺序,有层次地设定“立身”、“立行”、“立志”三级目标,培养对应六个维度的社会情感技能:行为规范、情绪管理、自我控制、人际交往、价值认同、价值追求。用真实的体验激发真切的情感,直击学生内心,将外在的规范内化为道德观念,从行为规训到德性养成,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由师及生,美的引导在教师。
 
      师资是美育工作开展的灵魂,要让美育工作深入人心,需要经过多种方式进行培训,强化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首先,全体教师要进行美育理论培训,真正丰实美育的涵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出美的教学环境,用知识的严密美、结构美来感染和陶冶学生;其次,教师有选择性的进行美育特色培训。我们课余为老师们提供了瑜伽、插花、国画、书法、尤克里里等多门选修课,提高老师们的审美素养,努力使老师们在学科知识、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拥有一技之长、一专多能,成为斜杠教师,为美育工作率先垂范;第三,依托南科大资源,聘请艺术中心、人文社科学院的教授、专家担任美育特色教育教师,定期讲学辅导,为全员美育奠定坚实基础;最后,立足本校,进行教师师德素养培训。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发现美的素材,积累美的资源,创造美,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与积累审美经验。
 
由学及做,美的过程在活动。
 
      作为南科大附属实验学校,我们自2014年建校以来就确立了“让每个孩子都出彩”的教育哲学、四位一体的“多彩课程色谱”的课程结构、聚焦核心素养达成的“五育”并举课程实施路径。学校梳理出“出彩”的基本内涵:出色、精彩之意。“出彩”即让每个南科大实验一小的师生在多元的课程中,挖掘生命的潜能,彰显自我的绚烂,感受学习的幸福,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一,在艺术课中体验美。艺术学科是美育的主阵地,开齐开足音乐、美术等艺术类国家课程,系统普及美育知识,将音乐、美术学科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科目,充分应用一切可开发的资源,激发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欲望,学会如何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培养和发展艺术特长。
 
       第二,在美育课程中感知美。我们借助课题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浸润式的学习,让文化渗透进入学生心灵。依托国家课程、多彩课程、课后服务,设计一套符合学生各年龄段身心发展特点的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由身边到世界的课程。
 
       第三,在美育实践活动中创造美。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符合青少年学生活泼、求异心理,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从兴趣、爱好出发,会投入极大的热情,自觉地、努力地感受美、认识美、表现美、创造美,爱好、专长得到培养、提高和发展。
 
由人及境,美的呈现在环境。
 
      优美的学校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奋发向上。我们力求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力求将班级文化打造成孩子们认识社会、探索自然的一个窗口;成为记录孩子们快乐成长的流动地带;成为孩子们展示自我、放飞梦想的欢乐平台,由此而生成的班级主题精神丰盈了学子的精神家园。
 
       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它通过审美和艺术的方式引领青少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通过陶冶高尚情操、涵养美好心灵,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出彩人生打下一个美好坚实的底子。
 
广东省美育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青年古筝演奏家 吕春麒
 
 
 
       美育从本质上来讲,是属于感觉学,美育其实就是回归人的天性,是人类对自然、对生活、对社会的一种直观感受。那为什么我们又会把美育和艺术教育等同?因为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会将自然、生活、社会的点点滴滴放大,这种放大,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的方式,能够更直接的触动人们情感反应,以此让人们更容易获得感动。
 
      实际上,艺术只是承载美育的其中一艘船,从感觉学上,我们还有味觉嗅觉等等,因此,食物带来的味觉,气味带来的嗅觉,这些都是美育。因此,美育不单单只是音乐、舞蹈、美术,它更应该是一种整体的立体感受。
 
      在学校的美育教育中,我们可以利用立体化的感觉,来加深记忆点。也可以通过不同感觉的转化,来感受不同表达方式展现的美。实际上每个科目,我们都可以进行这种多方位的结合,我们可以称之为:语文美育、数学美育、政治美育、历史美育等等。这样的结合,即增加了趣味,又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欣赏美,同时也提升了整体的素养,更重要的释放了学生的创造力。
 
       在当下的生活中,无处不彰显着美,只是我们沉浸在其中,因为这种美好变成是常态,反而没有去感受到它,如果我们能够去感受到生活当中处处带来的美,我们会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和所处的环境,能够从生活的每个角度捕捉到满满的幸福感,爱惜生命的每个时刻。
 
      美育不仅仅是学校美育,它更需要通过学校美育,延伸到家庭美育,乃至社会美育,只要在,任何角落都形成对事物审美的共识,社会就会形成自然的和谐、人们也会更加安居乐业,并且获得对幸福感不断的提升。
 
议题三:如何突破美育困境
 
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碧石渡镇中心学校校长 潘向军
 
 
 
      我国传统教育历来极其重视美育教育。从古代孔子的“诗也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义,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和“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以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到民国蔡元培先生的“美育开启中国之未来”、“文化运动不可忘了美育”都足见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分量。
 
       然而,当前多数学校的美育工作仅仅局限于美术、音乐课程的开设,而这些课程的取材大部分选择全国性教材,地域性文化特色明显不足。再者,美育工作的开展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距。在笔者看来,美育课程不该成为发达地区学生的精神食粮,其也应成为落后地区孩子的精神食粮。美育课程不仅应涵盖美术、音乐,而应结合双减政策、结合传统文化、结合校园与地方特色,结合立德树人功能,形成一个相对固定而完成的课程体系,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助推器。我校在市区双减办的指导下,经过近一年的摸索,开设了我们以下六个方面的美育课程,取得了一定的育人功效:
 
       传统文化课程:《国学读本》《书法》《诗联创作与鉴赏》和地方文化习俗如红白喜事传统节日等。
 
       公民素养课程:包括责任与感恩教育、理想与信念教育、家长开放日和家长义教、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文明礼仪素养、家校联系等一系列活动校本化、课程化。
 
      实践体验课程:包括志愿服务、社区活动、尊老爱老送温暖活动、关爱贫困及留守儿童,义务帮扶活动等。我们结合国家争创文明典范城市和文明校园,突出志愿服务活动育人,同时,与市区各级部门联动抓美育,让向美而行成为社会和家庭的共识。特别是“双减”政策出台后,积极谋划、组织、动员文学、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摄影等文艺名家、文艺骨干、文艺志愿者走进校园,开展“戏曲进校园”“书法进校园”“剪纸进校园”等系列活动。
 
       审美、素养及艺术类课程:音乐类开发声乐、器乐、音乐欣赏、舞蹈及形体课程;美术类开发国画、油画、素描、漫画、剪纸、;体育类开发除传统体育竞技或考试项目外,可以增加武术、健美操、趣味体育等。
 
       美育的学科整合开发: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史、生地等全部科目均围绕美育主题开发2——3门精品课程。如开展诵读名篇选修课,让学生感受汉字音律之美。
 
      环境育人课程。校园中环境之美、言行之美、氛围之美,还有友爱之美、和谐之美、崇高之美都是美育的重要载体。班集体、社团、学生会等学校集体活动,也处处都是美育的课堂。
 
广东省美育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广东省文化艺术行业协会副会长 王健立
 
 
 
       美育作为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育人具有其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初高中校来说,在推进美育课程和布局美育工作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面临师资配备质量数量不足、课程体系不完备、评价体系不健全等困境。
 
       目前,美育全面普及还需要多方努力,从教学资源,到社会配套等系一列关联性问题的相互配合,来达到可持续效果。近年来,随着国内高校不断的加大对美育相关专业领域人才的培养,一定程度缓解的教育资源的缺乏问题,从“有没有”的话题,渐渐也转移到了“好不好”上。但就我们从事一线参与教学和美育普及相关领域的规则制定工作过程中,不难看出,还是存在做许多现实的差异。美育的普及程度决定这个结果的因素,除了政府的重视程度外,还在于一线相关岗位推动者和参与落实过程,从业人员的自身能力强弱,所留给社会参与者的一个直观感受和真实结果反馈。所以提升从业人员的教学水平能力,相应的行业标准起草制定,也是当务之急,迫在眉睫。并且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教育资源相对充足,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可选择性,参与度,信任度相对高于许多较为边远地区。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一、二线的孩子,能更直接感受到美育学习过程给其带来的影响优势,更加感同身受和真切。相关部门对边远地区的“美育”还需要加强力度,使孩子们能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也是相当重要的能力教育。祖国的未来对美有追求,有理解,有创造,创新力,也是我们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应该有的基本素养。
 
      也希望校内校外可以资源互补,让美育的普及真正做到不是为了所谓的考级,获奖,排 名,抛开所有追名逐利的终点,才能感受到大美育的内在意义和价值。国家相关各级部门相继出台对美育推动政策,为美育课程的推进孕育了更为“肥沃”的土壤。全国各省市的美育课程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头”。广东省美育教育研究院利用自身专家库优势,近几年一直致力于美育教材的编写和优化创新,及相关的学术研究,参与对社会美育相关教学师资的能力进行普及提升,与相关政府部门,专业艺术院团发起“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联合广州图书馆共同发起成立“广东省美育教师志愿服务队”,团结行业内有能力和爱心的教学单位及专家,优秀志愿者,送教下到美育教育资源缺乏的地方进行支教服务。希望大家共建良好学习氛围让美育教育回归本真,美育浸润人生,艺术陪伴成长,我们一直在路上,邀您一起参与一起加油!
 
      很高兴今天在这和各位专家一起探讨和交流。为美育全民普及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谢谢大家!
 
策划:宋艳红
编辑:朱强
 
责任编辑:石依诺 周彩丽
文章转载自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电话: 020-82519692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开创大道奥园广场H3栋515
Copyright 2023 © 广东省美育教育研究院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161307号